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使用大麻來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表示,大麻是減輕這種常見疼痛性炎症的“最有效自我管理策略”。
研究結果表明,大麻已成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症狀的流行自我管理方法,並顯示出顯著的症狀改善效果。
這項研究於本月發表在《婦科內分泌學與生殖醫學》期刊中,分析了來自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912名成年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調查回應。其中有114名患者(占17%)報告他們使用大麻來幫助管理這種與子宮細胞增生相關的慢性炎症疾病,該疾病會引起一系列的疼痛症狀。
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了2%至20%的生育年齡女性。受訪者平均花費約九年時間才確診。
大多數使用大麻的患者報告疼痛和其他症狀有所改善。儘管一些受訪者表示使用大麻後會增加疲勞感,但整體副作用較少。
調查結果顯示,“最顯著的改善在於睡眠(91%)、經痛(90%)和非週期性疼痛(80%)。除了疲勞增加(17%)外,副作用較少(≤5%)。”
另外,約90%的參與者報告由於使用大麻,他們減少了止痛藥的使用量。
報告指出,“使用大麻後,症狀得到顯著改善,超出了僅僅是疼痛管理的範疇,多數使用者能夠減少止痛藥的使用。”但研究同時強調,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最佳的使用方法、劑量、THC/CBD比例、潛在副作用和大麻使用的長期效果。
研究表明,對於其他治療選擇的需求顯著增加,大麻有可能成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大麻的患者過去更有可能嘗試不同的止痛藥。總體結果顯示,使用大麻的人群經歷了更嚴重的疼痛,並且認為止痛藥的效果較差。
一些患者還報告稱,大麻使用的主要副作用—疲勞,實際上在某些情況下是有益的,尤其在晚上,能夠幫助減少睡眠問題。然而,對於其他人來說,這種疲勞成為了早晨使用大麻的主要限制因素。
這項研究由來自德國柏林夏裡特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中心腫瘤外科中心婦科部門的四人研究團隊進行。
作者指出,“在研究進行期間,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大麻消費仍屬非法,醫用大麻的處方由於複雜的要求而很少開具。”
儘管如此,他們指出,現有的治療選項並不總能提供足夠的疼痛緩解,且通常會引發不愉快的副作用。
研究團隊寫道,早期研究有限且顯示大麻可能並不特別有效,但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美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橫斷面調查顯示,自我管理策略在這些患者中非常普遍,大麻和大麻產品在減輕疼痛方面最有效。
因此,我們首次旨在確定大麻使用的普及率、自我評價的效果以及在德語國家中可能減少藥物使用的情況。
研究作者表示,根據研究結果,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更好地了解大麻在管理子宮內膜異位症方面的作用,這將有助於為患者和醫療提供者提供更正式的建議。
關於進一步研究的需求,研究團隊的發現之一是與大麻使用相關的心理效應經驗差異很大—這可能會因現有的法律和社會障礙而加劇。
研究表明,“儘管有些使用者報告‘減少焦慮/絕望’和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其他人則觀察到這些情況的惡化。然而,幾乎所有的回應都集中在結構性問題上:獲取大麻具有挑戰性,醫生缺乏或完全不了解相關知識,保險費用報銷繁瑣且部分失敗,劑量差異顯著,使用方式選擇有限。”
此外,還存在關於工作場所和個人環境中的污名化、駕駛能力受損及成癮的潛在問題。
大麻可能有助於管理子宮內膜異位症症狀的發現與一些過去的研究結果密切相關,例如在澳大利亞進行的一項調查484人的研究。
新研究的作者指出,“自我管理策略的使用比例相似,但我們研究中的大麻使用者比例略高(13%對17%)。”
在2018年全國範圍內合法化大麻的加拿大,研究團隊補充了其他研究,“在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中確定了54%的普遍使用率。”
研究顯示,各種研究團隊已證明大麻素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有正面影響。要驗證這些結果,需要進行臨床試驗,確定劑量、使用方式及頻率。重要的是,不僅要關注症狀改善,也要關注副作用。由於大多數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是處於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徹底調查其他可能的後果,如精神病的發展或加劇,或在懷孕情況下對胚胎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
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與參與者的基線數據相比,CBD似乎可以緩解經期相關的症狀,如易怒、焦慮、壓力和其他指標。然而,抑鬱分數並未改變。
早期研究同樣稱,含CBD的衛生棉是一種“有前途的選擇”,可用於治療經痛。
與此同時,美國一些州正在考慮將女性性高潮障礙(FOD)列為醫用大麻的合格條件,支持者表示這是基於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大麻可以改善FOD患者的高潮頻率、輕鬆度和滿意度。
2020年《性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更頻繁使用大麻的女性在性生活中有更好的體驗。
由於過去的研究顯示,與男性伴侶發生性行為的女性通常比伴侶更不容易達到高潮,《大麻研究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大麻“可能縮小高潮不平等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