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大麻可以讓音樂變得更加愉悅,這證實了許多大麻使用者長期以來的直覺。研究得出結論:「與清醒聆聽相比,大麻對聽覺體驗的影響總體上是增強的。」
來自多倫多都會大學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中指出,這項研究「突顯了大麻對經驗豐富的娛樂性使用者聽覺體驗的深刻但又獨特的影響。」
報告稱:「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理解大麻、聽覺和音樂體驗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
研究方法與參與者
研究團隊通過多倫多都會大學以及多倫多地區 38 家大麻零售店的傳單招募了參與者。共有 104 人完成了線上問卷調查,其中 15 人進行了進一步的 Zoom 個別訪談,訪談時長約一小時。
根據參與者的自我報告,吸食大麻後他們的音樂吸收程度顯著提高,遠超過清醒狀態下的表現。「參與者表示,情感敏感度的提升對他們的聽覺體驗產生了深遠影響。」
聽覺敏感度與音樂偏好
50% 的受訪者表示,吸食大麻後聽覺敏感度提高;18% 表示敏感度下降;32% 認為沒有變化。此外,60% 的受訪者表示大麻對他們的整體聽覺有影響。
在吸食大麻時,最常進行的活動是聽音樂,佔 45%,其次是觀看影片(38%)、收聽播客(9%)、保持安靜(4%)、收聽廣播(2%)以及其他活動(2%)。然而,研究發現,吸食大麻後與清醒時相比,人們聽的音樂類型並沒有顯著差異。
認知變化與音樂體驗
研究的 36 頁報告中,大部分是 15 名參與者的質性回應與訪談摘錄。受訪者表示,吸食大麻後,他們的認知處理方式發生了變化,包括注意力、吸收程度、歌詞解讀、記憶力以及批判性分析的改變。
一位參與者說:「當我沒吸食大麻時,我對音樂的注意力不夠,感覺它只是背景噪音。與此相比,吸食大麻後,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樂上。」一些參與者表示,吸食大麻後他們對聽覺刺激的注意力增強,但也有少數人提到大麻有時會在噪音過多的環境中造成專注困難。
聽覺感知的改變
受訪者「經常」報告說,吸食大麻後他們的聽覺感知發生了變化,例如「聽覺敏感度提高、聽到新聲音的視角,以及視聽感知、節奏和時間感的改變」。即便音樂音量未改變,參與者仍描述了對音量和聲音細節的增加感知。
研究還發現,吸食大麻後,參與者的沉浸感和吸收感顯著增強。「當我清醒時,我不會只是聽音樂而什麼都不做,但吸食大麻後,我可以躺下來聽一段時間的音樂。」
有些參與者表示,他們以不同於清醒狀態的開放方式聆聽音樂,並且熟悉的歌曲往往聽起來嶄新或不同。他們在吸食大麻後能更好或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詮釋歌詞。
「我發現當我吸食大麻時,我會更專注於歌詞的含義。有時我會無意間發現一些我非常喜歡的歌曲,後來查詢後發現,它們其實講述了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嚴肅話題。我在吸食大麻時會更多地分析和解讀歌詞,這是我平時不會做的。」
大麻與記憶回憶
受訪者還表示,大麻與音樂的結合加強了記憶的回憶,喚起了過去的記憶,這些記憶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一位受訪者提到懷舊的記憶,另一位則回憶起過去的事件,並感到「羞愧」。
有些人說,吸食大麻後他們更容易將事物聯繫起來,這些聯繫在清醒時不那麼明顯。一位參與者說:「我能夠將不同的元素聯繫起來,例如音階、節奏模式、和聲,以及它們如何協同運作。我發現吸食大麻後,我能更有批判性地思考,這是否是 A 大調音階?他們正在演奏什麼樣的節奏?」
總結與未來研究
總體來說,研究報告中的反思集中在四個主要主題上:
- 認知過程的改變與重新詮釋;
- 從新感知到感官過載的聽覺感知效應;
- 情感開放性、敏感度與情緒調節;
- 沉浸感、身體感與超現實體驗。
這些主題共同強調了大麻對音樂欣賞的整體增強,並增加了音樂回報,例如節奏感知的增強,以及對節奏做出身體反應的傾向。許多參與者表示,吸食大麻後他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低音和節拍,並產生了想要跳舞的衝動。
儘管如此,研究團隊補充說,大麻體驗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例如,有些參與者經歷了感官過載,而另一些人則報告說吸食大麻後他們的聽覺分辨力更清晰。
這份新報告指出,這些發現與數十年來的研究結果一致,並引用了早在 1971 年的相關研究。研究者表示,這是首次通過混合方法回顧性檢視大麻對聽覺和音樂的影響,並提供了「揭示大麻對娛樂性使用者聽覺體驗的眾多顯著影響的創新見解」。
研究團隊認為,大麻對音樂體驗的增強效應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來探索。
其他領域的相關研究
在其他與大麻相關的研究中,近期一項聯邦資助的研究確定了吸食大麻後大腦內部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似乎是導致「食慾大增」的原因。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在《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了這一發現,揭示了大麻如何激活位於大腦下丘腦區域的一群特定神經元,從而刺激食慾。
大麻的食慾促進作用早已為消費者所熟知,但這項動物實驗的新研究結果為開發針對厭食症和肥胖症的靶向療法提供了新的見解。
至於音樂,幾年前發表的另一項研究探討了音樂與迷幻藥輔助療法的交叉點,並挑戰了古典音樂在這一領域的傳統智慧。
研究者寫道:「西方古典音樂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迷幻療法的標準。」該研究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ACS)期刊《藥理學與轉化科學》中。「我們的數據挑戰了這一觀念,表明西方古典音樂或任何特定音樂流派並非在迷幻療法中對所有人而言都更為優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團隊對一項 10 人試驗進行分析,該試驗旨在使用迷幻藥輔助療法幫助人們戒菸。研究比較了古典音樂與包含銅鑼、西藏唱誦碗或迪吉里杜管等樂器的泛音音樂。
研究團隊寫道:「儘管我們沒有發現兩種音樂流派之間的顯著差異,但一些趨勢顯示泛音音樂的播放清單帶來了稍好的結果,並且在這個小樣本中更受歡迎。」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顯然,古典音樂在迷幻療法中並不是一個無可挑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