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關於大麻潛在療效的新科學評論指出,除了大麻植物中常見的THC和CBD之外,「各種較少為人知的植物大麻素,以及萜烯、類黃酮和生物鹼」也可能展現多樣的藥理活動,並可用於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
這些化合物包括THCV、CBDV和CBG。
來自紐約「內森克萊因精神研究所」失智症研究中心的兩位研究人員撰寫的報告中指出:「其抗氧化、抗炎及神經調節效果使其成為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有潛力的藥劑。」該報告於上個月通過Preprints.org發布。
研究人員檢視了與較小型大麻素以及癲癇、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亨廷頓氏病及物質與酒精使用障礙等相關疾病的科學文獻,發現這些化合物不僅具有神經保護作用,還有其他有益的效果。
「大麻的治療潛力遠超過廣泛研究的CBD,涵蓋了多種顯示出治療各種神經系統疾病潛力的較不為人知的植物大麻素。」
報告進一步提到,這些較小型的植物大麻素的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調節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和治療方向。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些發現可能為開發新的基於大麻的治療方法鋪平道路,超越傳統的治療範疇,為神經保護和疾病管理提供新的希望。
這份報告緊隨另一項針對大麻的較少化學成分的研究之後,該研究發現這些較小的大麻素可能對血癌具有抗癌效果。研究結果顯示,CBG、CBC、CBN和CBDV對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有細胞毒性作用,CBN在老鼠模型中也有顯著療效。
此外,另一項近期研究發現,大麻中的萜烯可能參與調節大麻的「興奮感」,但尚無定論。然而,研究指出萜烯具鎮痛、抗炎和抗焦慮等生物活性,暗示著所謂的「陪伴效應」(entourage effect)具有合理性。
多項研究也顯示,大麻全株提取物相比單一的純化成分在治療效果上更為強大,尤其是在癲癇、慢性神經痛等領域。整體大麻植物的複合效果強調了研究整體化合物結構的重要性,並有望為未來的藥物創新提供更多可能。
這些發現逐漸揭示出大麻植物的潛在療效,特別是在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疼痛管理方面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對大麻藥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