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聯邦資助的研究表明,大麻中的萜烯化合物可能是“治療慢性神經性疼痛的潛在療法”,其注射劑量在減少疼痛標誌物方面與較小劑量的嗎啡效果“相當”。當萜烯與嗎啡聯合使用時,還能增強嗎啡的療效。

與嗎啡不同,研究發現,所研究的萜烯均未產生有意義的獎勵反應,這表明“萜烯可能是有效的鎮痛劑,且無獎勵或不愉快的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蒸發或口服給藥的萜烯對疼痛影響不大。

這篇名為《大麻中的萜烯通過激活腺苷A2A受體在小鼠慢性神經性疼痛模型中引起抗痛感》的論文,本月發表於國際疼痛研究協會的期刊《PAIN》。該報告由14名作者組成,包括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疼痛和成癮綜合中心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

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教授、首席研究員約翰·斯特雷切爾(John Streicher)在關於該研究的新聞稿中表示:“我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萜烯能否用於管理慢性疼痛?我們發現萜烯在緩解特定類型的慢性疼痛方面效果非常好,副作用低且可控。”

研究作者指出,雖然大麻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如THC和CBD已被證明在某些研究中對管理慢性疼痛有效,但“其效果一般較為適中,且THC有不受歡迎的精神活性副作用。”

“這些限制促使人們關注大麻的其他潛在治療成分,”他們寫道,“包括次要的大麻素、黃酮類和萜烯。”

“研究發現,大麻中的萜烯在減少慢性神經性疼痛方面與嗎啡一樣有效,且兩者聯合使用進一步增強了止痛效果,且無負面副作用。”

雖然許多植物產生萜烯,例如松樹和雪松樹、橙子和迷迭香也會產生萜烯,但研究解釋說,大麻在其化學創造中是個異類。

“雖然大多數其他植物有2種主要的萜烯物種,但大麻含有多達150種萜烯,其中多種萜烯是主要物種,”研究說,並補充說,“大麻化學品種的複雜性可能決定了不同大麻品種所引起的不同生物效應。”

新發表的研究檢查了五種萜烯——α-葎草烯、β-石竹烯、β-蒎烯、香葉醇和芳樟醇——作者表示,“這些萜烯在大麻中含量中等至高。”

萜烯溶液被注射到小鼠體內,以測試其對由化療藥物和小鼠後爪注射引起的外周神經性疼痛和炎症性疼痛的影響。萜烯也通過口服和蒸發方式給予小鼠。

“萜烯在小鼠神經性疼痛模型中產生了有效的抗痛感作用。”

研究目標不僅是測量萜烯是否能緩解小鼠的疼痛,還包括了解其止痛的機制。這意味著不僅觀察動物的行為,還評估細胞功能,例如快速冷凍小鼠爪部皮膚並評估其mRNA。

結果顯示,所有測試的萜烯似乎都能減少神經性疼痛的標誌物,除了蒎烯外,所有萜烯似乎都能治療炎症性疼痛。

“總之,這些證據表明,所有萜烯對神經性疼痛均具有強效的抗痛感作用,”研究說。在炎症性疼痛方面,“除了β-蒎烯外,所有萜烯在這種不同的病理性疼痛中均為有效的抗痛感劑。”

研究還發現,聯合使用較低劑量的大麻萜烯和嗎啡似乎能產生更強的止痛效果。

“這提出了一個想法,即你可以有一種結合療法,將鴉片類藥物與高濃度萜烯聯合使用,這樣實際上可以提高疼痛緩解效果,同時阻斷鴉片類藥物的成癮潛力,”斯特雷切爾說。“這正是我們現在正在研究的。”

研究還探討了萜烯是否有“獎勵責任”,研究發現,“關鍵是,香葉醇和芳樟醇均顯示中性條件,既不偏好也不厭惡,表明它們不會引起獎勵或不快。”

“當與我們上面的疼痛數據結合時,”他們談到這兩種萜烯時說,“這表明這些萜烯可能是有效的鎮痛劑,且無獎勵或不快的副作用。”

“相比之下,α-葎草烯和β-石竹烯顯示出顯著的場所厭惡,表明它們在這些治療條件下可能具有不快感,”結果顯示,β-蒎烯也表明“可能具有厭惡/不快的副作用。”

“總體而言,這些結果表明沒有萜烯具有獎勵責任,有些既無獎勵也無厭惡責任,而有些具有厭惡責任,”作者寫道。“這些觀察對評估這些配體作為疼痛藥物的潛在臨床效用至關重要。”

斯特雷切爾解釋道:“我們發現,萜烯確實能緩解疼痛,且其副作用譜相當好。”

應用方法也很重要。研究集中於注射萜烯,作者承認“這對人類使用來說並不具很強的轉化性。”然而,口服和通過蒸發方式給予小鼠的萜烯對疼痛標誌物的影響不大,在某些情況下還產生了輕微的副作用,如體溫過低。研究者得出結論,口服或吸入的萜烯“生物利用度有限。”

“很多人在大麻合法的州通過吸入或吸煙萜烯作為大麻提取物的一部分來使用萜烯,”斯特雷切爾在大學新聞稿中說。“我們驚訝地發現,吸入方式在這項研究中沒有影響,因為有很多至少是坊間的報導稱,無論口服還是吸入都能獲得萜烯的效果。部分混淆因素在於萜烯的氣味非常好聞,很難掩蓋這種香味,所以人們可能會有類似心理暗示的安慰劑效果。”

研究顯示,萜烯在機制層面上可能在直接與某些神經系統受體互動的同時,還發揮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萜烯可能是A2AR激動劑,因為它們通過A2AR引發cAMP積累。然而,這種激動的確切性質尚不清楚,”研究稱。“萜烯未與正交放射配體競爭(類似於我們對CBR1的結果),這表明它們可能是變構激動劑。然而,我們的建模研究提出了一種機制,解釋萜烯如何在正交位點結合並激活A2AR。”

“未來的工作將需要理清這些在不同疼痛部位選擇性受體參與的機制,”研究補充說。

至於研究如何轉化為人類的疼痛治療,作者表示,這些發現具有前景,但也顯示出需要進一步研究。

“總的來說,我們的觀察支持萜烯作為潛在治療神經性疼痛的轉化應用,並確定了一種新穎的A2AR介導機制,其中一些萜烯在脊髓中激活該受體,”他們寫道。“需要進一步的工作來克服所識別的轉化障礙,例如口服/吸入生物利用度有限和抗痛感耐受性。我們還提出進一步探討這些配體的抗痛感作用機制,這可能為其作為新臨床療法的發展鋪平道路。”

亞利桑那大學在其發布中指出,這些發現建立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在那項研究中,斯特雷切爾的團隊發現一些萜烯模仿大麻素的效果,“包括在急性疼痛動物模型中減少疼痛感覺。”

儘管大多數大麻研究集中在THC和CBD等主要大麻素上,但萜烯和植物的其他次要化學成分已成為研究的熱點領域。舉例來說,最近發表在《分子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大麻素與萜烯之間的相互作用為新療法提供了希望。

“植物大麻表現出一種稱為‘伴隨效應’的效果,其中萜烯和植物大麻素的聯合作用結果超過了它們單獨貢獻的總和,”該研究說。“這種協同作用強調了在醫療上使用大麻素時考慮整個植物的重要性,而不是僅關注單個大麻素。”

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另一項研究檢查了大麻素、萜烯、黃酮類和植物中其他分子的“協作相互作用”,得出結論認為,理解各種化學成分之間的關係“對揭開大麻的全部治療潛力至關重要。”

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資助的另一項最近研究發現,大麻中具有柑橘味的萜烯D-檸檬烯可能有助於緩解與THC相關的焦慮和偏執。研究人員同樣表示,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THC的治療效果。

去年的一項單獨研究發現,含有更多天然大麻素的大麻產品在成年人中產生更強烈的精神活性體驗,這種體驗也比純THC引起的“高”狀態持續時間更長。

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癲癇患者在使用基於植物的CBD提取物時,健康狀況更好,副作用更少,相較於“純化”CBD產品。

去年,科學家還發現了一些“先前未被識別的大麻化合物”,稱為風味物質,他們認為這些物質是不同大麻品種特有香氣的來源。此前,許多人認為僅萜烯負責植物產生的各種氣味。

類似的現象也開始在迷幻植物和真菌中記錄。今年三月,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全譜迷幻蘑菇提取物的效果比單獨使用化學合成的裸頭草鹼更強。他們表示,這一發現暗示蘑菇像大麻一樣,展示了伴隨效應。

Share.

Comments are closed.

Exit mobile version